“銀發族”精神富養路還去九宮格私密空間很長_中國網


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背后是老年人的“精神空巢”,他們渴望被關注和充實自我。

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國家老年大學及甘肅、福建等地老年大學的采訪中,有學員表達了自己的期待——老年大學應該是顆種子,撒到廣袤的土地上,讓它去生根發芽,去影響別人,由一棵樹變成一片樹再變成森林,惠及更多銀發人群。

新的歷史機遇,為老年大學發展家教、老年教育現代化提供更好的制度和社會環境,搭建起更為完備的教育體系。

然而,采訪中,同樣有辦學者、受訪專家表示,當下,老年教育在資源供給、渠道下沉、部門協同等方面還存在不少深層次問題。一些公立老年大學,特別是國家老年大學,在教育教學、技能培訓、社會服務等水平上的優異表現,很難代表老年教育的整體水平。“距離讓更多老人提高生命質量、彰顯生命舞蹈場地價值、美化生命體驗、走上精神富養路,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老年教育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西部一地級市開放大學的工作人員舉例說,雖然其所在學校在老年教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辦學還存在不少困難。如,老年教育工作在當地得到的政策支持不夠;目前除了向學員收取一定的培訓費外,一系列老年教育培訓,均由學校自籌資金墊資開展,經費來源尚未解決;學校的教學場地、教學資源、師資等配套設施和資源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對標發達城市,還沒有建成師資庫、志愿者庫、課程庫等老年教育資源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東部某村走訪調研時,有學員坦言,村里的樂齡學堂圓了他兒時的學習夢,但遺憾的是這里沒有固定師資、固定課程,老師教什么學員就學什么,學了很久,“什么都會,也什么都不會”。

在服務鄉鎮老人的過程中,有社工發現,當前,很多鄉鎮都建起了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幸福院,硬件設施特別好。他們組織開展一些文化活動,不用為場地發愁,但卻缺少一個自上而下貫通、長效發力的機制,把各方資源有效融合在一起,用活場地,持續開展文娛活動,更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這些發現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副會長朱耀垠的觀察一致。“優質的老年教育資源‘一座難求’和部分地方基層老年學校資源閑置的現象并存,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城鄉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率偏低、村(社區)老年學校的入學率偏低、基層老年學校的鞏固率偏低、基層老年教育的教學質量不高等現象。”朱耀垠說。

朱耀垠介紹,認識層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或偏差——有的基層干部對老年教育存在一些模糊、片面的認識,或者以為辦老年教育就是投巨資,把市、縣老年大學的大樓建漂亮些,而基層老年教育則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或者認為老年教育未列入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未列入政績考核,因而不是什么急迫任務,可以放一放、緩一緩。

“由于對老年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一些地方老年教育工作難以列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難以納入財政預算的總盤子。”朱耀垠說,此外,還有部分家庭成員存在“教育資源用在老年人身上是浪費”的錯誤觀念,有部分老年人存在“人老了學習無用、學不會、記不住”或“老年大學就是老干部大學”的畏難情緒、消極態度或片面認識。

亟待形成穩固教育合力

有辦學者認為,老年教育發展途中存在的問題與當下“多龍治水”的局面有關——多頭管理,卻沒有統一的管理和考核標準,難以形成穩固的教育治理合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我國老年教育在辦學及管理上,涉及部門較多,各部門權力、職責不同,各自的辦學理念和人、財、物配置情況也不同,致使多個辦學主體在網絡體系、課程資源、活動場所、師資團隊等諸多資源上,形成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由于多個管理部門和終身教育實踐部門的權力、義務及責任劃分的規章制度的缺位,致使各部門之間的權責不明晰。

正是因為各地區、各部門、上下級之間協同性不足,讓“向見證下延伸”缺乏動力和效率。

在“十四五”規劃中,福建省終身教育發展的一個重點任務即“向下延伸”,如社區教育方面要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網絡。雖然很多地區在市、區兩級都確定了開展社區教育與老年教育的責任,但落實到基層,鄉鎮(街道)、村(居)才是社區教育實踐部門,是老年教育最直接、最主要的實施主體,這就形成了責任主體與實施主體的管理錯位——市、區兩級負責管理和落實鄉、村的終身教育執行,其執行效果納入市區兩級的年終考核范圍,而作為實施主體的鄉、村,卻沒有相應的考核或獎勵,某種程度上缺乏推進終身教育的動力。

而今,依托開放大學發展老年教育成為不少地方的重要措施之一。有辦學者直言,老年教育的辦學經費,大都靠學校學歷教育等營收來“輸血”。這些年,學校學歷教育生源萎縮,生存出現壓力,用于老年教育的費用,可謂“捉襟見肘”。

與此同時,國家層面并未出臺老年教育的收費標準,開放大學作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只能更多從公益層面考慮。很多學校,每學期學費收一兩百元,很難覆蓋場地、辦公、硬件、師資的費用。

“如果是政府撥一點,社會籌一點,個人出一點,局面將大為改善。”某開放大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改變認知,尋找破題之法

針對上述問題,不少熱心老年教育的專家學者在努力尋找破題方案。

朱耀垠認為,首先要廣泛凝聚全社會對全面發展老年教育的共識。把老年教育納入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教學內容。同時,在全社會廣泛宣傳積極老齡觀,倡導“終身學習”“學習是最好的養老”“支持老年人學習是孝親敬老的必要內容”等現代觀念。

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原院長、中國老年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葉南客對老年教育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在他看來,標舞蹈場地準化、均衡化、人本化、特色化、數字化、國際化,是老年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葉南客直言,我國老年教育發展滯后于教育現代化進程,滯后于老齡化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政府單方面力量難以滿足老年人龐大體量的學習需求。

針對當下老年教育存在“多龍治水”的問題,葉南客建議,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的老年教育管理體制,將老年教育工作納入對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績效考評的內容中。明確我國老年教育牽頭主管部門;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加快老年教育頂層設計,制定《國家中長期老年教育發展規劃》,推動盡快出臺《老年教育促進法》,指導基層老年教育工作。

此外,要建立老年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將老年教育納入各級財政支出預算范圍,明確落實財政專項預算、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合作等具體辦法,確保穩定的財政投入。倡導、鼓勵、支持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各類社會力量舉辦或者參與老年教育,探索放開老年教育民辦非營利組織登記,采取稅收優惠、政府購買服務、獎勵補貼等扶持措施,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老年教育經費籌措機制;推進老年教育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對于推進老年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如老年教育的師資培訓等,實施政府購買服務。

對日益凸顯的“供需矛盾”,葉南客表示,要著力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供給格局,為小樹屋老年人提供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服務。比如,積極推動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辦老年大學或開設老年教育課程;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向區域內老年人開家教場地放圖書館、設施設備等資源;鼓勵現有少兒教育機構、成人教育機構有針對性地設計開發老年課程。與此同時,大力扶持民辦老年教育發展。

“還可以整合利用公共文化場所為老年教育提供服務。鼓勵公共文化場所開展面向老年人的公益專場、社教活動或短期培訓活動,財政可以按照公益活動給予補助,或在現有保障政策下向老年教育活動傾斜。”葉南客說。

主動作為,讓更多人看到老年教育發展空間

多地也在主動作為,力爭將老年教育真正辦在老百姓“家門口”。

四川成都、陜西西安發布社區教育促進條例;安徽省、山東省、天津市、貴州省發布老年教育條例,從立法層面將終身學習納入推進機制。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創建區、街、居三級單位聯合辦學模式,即以社區居委會為行政主管,區老年大學為業務指導,街道辦事處為協調指導的管理和經費支持模式,較好克服了社區老年教育所遇到的種種辦學難題。

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縣委、縣政府任命分管教育副縣長掛帥縣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和縣社區學院,率先落實人均兩元的終身教育經費,大力扶持發展開放大學、退教協、老年學校等各類老年教育機構。

以該縣黃田鎮金翼村為例,開展老年教育的活動經費主要是福建省教育廳與財政廳先期提供15萬元的項目資金,古田縣教育局、民政局、古田開放大學和鄉鎮每年撥付的終身教育經費,以及國企、民間社團、鄉賢等的愛心捐助;師資則包含開放大學的教師、退教協的老師學員、志愿者。

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當地教育局則依托沙縣區開放大學成立沙縣老年開放(互聯網)大學,將城鄉樂齡學堂納入全省老年開放(互聯網)大學體系,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老年教育網絡體系。

據悉,樂齡學堂開支被政府納入社區教育經費,老師一般找當地的名人、能人。區里還通過教育部門,下文件給各個鄉鎮的中小學,要求每個學校結對幫扶所在地區的2-3個學堂,一個月至少去上一節課,并聯系鄉鎮衛生院,開設一些公益的養老課程,聯系派出所,開設防詐相關課程。同時,委托機構對樂齡學堂的志愿者進行培訓,動員符合開放大學大專本科招生的志愿者進行學歷提升,學校減免部分費用;與當地其他職能部門合作,打造“虬城文化講壇”,將線上課程帶到樂齡學堂。

在硬件設施上,教室是“盤活”了的社區、鄉鎮的空閑資源,師生自制“斜坡墊”等適老化裝置,手工課的材料是攢下來的易拉罐、硬紙板。“目標是以最低最小最少的行政成本和社會成本創造最大最多的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

多個辦學單交流位同樣累積經驗,打樣推廣。

國家老年大學以擴大老年教育供給為重點,以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為目的,不斷開拓創新,將其教育理念滲透到全國44個省級電大,上萬個教學點,滲透到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之中。

在甘肅省天水市,天水開放大學與天水市秦州區老年大學聯合辦學,成立“天水開放大學老年學院”,實行與“秦州老年大學”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辦學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老年開放大學結合實際,通過辦理稅務登記證的方式,逐步理順老年教育經費運行機制,向培訓學員收取部分培訓費用(主要包括材料費、授課費、班主任費等),收入納入財政專戶,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管理,改變了原先的學校墊資、公益性的局面,基本實現“扭虧為盈”,并逐步完善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將線上平臺開發工作等提上日程。

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老年教育還需挖掘老年人的再就業特征,并提供相應的教育服務,助推銀發經濟發展。

當前,各地老年大學在嘗試推出不同層次的課程,比如直播賣貨、網絡開店、退休生涯規劃等課程。國家老年大學也申請APEC資助項目“在數字經濟時代培養老年人數字素養、加強再就業能力建設、提升老年人福祉”,并推出系列微證書課程。

在國家老年大學直屬學院教研中心主任張翔宇看來,老年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人、財、物不足困境,但多想想辦法,總能找到撬動的支點。“解決了問題,政府也會給予更多傾斜,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來老年大學學習是一種老年教育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針對不同的老年群體,深挖他們的學習需求,提供多樣式的學習服務。讓學習變成了一生中每個階段都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張翔宇說,“現在組建的機制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王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