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發經濟市場調查:政策效果正在顯現 產品供給有待擴大
“我們的入住率從未低于90%,目前的空余床位只剩下您剛剛看過的那兩張了。”在帶領記者參觀后,北京市豐臺區某養老機構小樹屋的工作人員表示。4月19日至20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老年公寓、養老院及養老服務中心發現,養老市場呈現出“市場需求旺”“產品供給相對滯后”等特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共計2.97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1.1%,預計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大關。發展銀發經濟日益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著力點,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與社會的廣泛關注。
2024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也是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意見》聚焦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提出了26條政策舉措。
4月17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蘇社表示,“下一步,發改委還將組織各地實施一批專業化、規模化的醫養結合項目,帶動提升養老服務的整體水平。”
政策相繼落地顯效
“銀發經濟對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近年來,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對健全養老服務體系作出相關規劃。例如,《“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綜合運用規劃、土地、住房、財政、投資、融資、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導各類主體提供普惠養老服務,擴大供給,提高質量,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便利化可及化水平,依托和整合現有資源,發展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或為老服務綜合體。
各地也因地制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以北京市為例,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北京養老服務供給體系。
目前,相關支持政策已陸續落地并顯效。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某養老院中,記者注意到,該養老院與街道政務服務中心位于同一棟建筑內。“我們是公建民時租會議營的。”對此,該養老院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稱,養老院的經營場所由政府提供,企業在運營養老院的過程中也會得到所在街道的支持。
另一家公建家教場地民營的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中心內入住的老人基本來自該街道。除了收住外,中心還為周邊的老年人群體提供社區餐廳、老年學堂等多種服務。
此外,還有一些養老機構享受到財政稅收方面的支持。上述北京市豐臺區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在獲評三星級養老機構后,該機構除了享受免稅的待遇外,還可以獲得由北京市民政局提供的運營補貼。
還需多個人空間方面發力
記者在探訪中注意到,除床位供應緊張外,經營成本高、護理人手不足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一名養老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一名護工需要同時照顧三名到四名老人,一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現在的護工數量是我們能負擔的極限了。”該工作人員對記者直言,考慮到經營成本,護工人數難再增加。
居家養老服務行業同樣存在人才短缺情況。記者致電一家提供老年人上門醫療及照護服務的機構了解到,目前人員緊張。“目前我們護士和助浴師的時間表都是排滿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老人助浴服務需要提前一周預約,如果需要特定時間提供服務,預約時間更得提前。
洪濤表示,目前銀發經濟相關供給相對滯后,行業發展面臨多重痛點。由于銀發經濟具有微利性的特點,資本和企業投資意愿不高。同時,還存在產品和服務質量有待提升、標準不健全等問題。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認為,當前,銀發經濟市場主要問題在于供給不夠完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針對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種類相對有限,很難全面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面對上述問題,《意見》提出,要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產業,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發展環境。具體而言,包括開展高標準領航行動、完善用地用房保障、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
劉蘇社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貫徹落實,圍繞擴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三個方面不斷改善“一老一小”服務。2024年,我國還將進一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一老一小”設施服務體系的建設。
未來聚會應如何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小班教學并推動政策落實落地?對此,付一夫建議,一方面,要發揮政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作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積極探索養老產業福利性消費與商業化運作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充分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力量;另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并創新養老產品與服務,在產品領域,針對老年人的消費九宮格偏好和新趨勢來豐富產品供給。